top of page

偶頭解構顯微鏡下的江加走—以獨旦為例

策展說明

 

布袋戲在清朝中葉傳入台灣,歷經約200年的流變,成為台灣珍貴的文化資產項目之一。
但過往官方乃至民間,對布袋戲的保存及推廣,大多是在前場、後場以及劇本的無形文化資產範疇上。至於戲偶文物的有形文化資產價值,仍停留於民間收藏者間的交流愛好層級。中國國務院於2008年所公告的147項「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裡頭,「江加走木偶頭雕刻」就名列其中,把戲劇文物從民間藝術提升到了國家級非遺文化的位階。
江加走中年後成熟期的作品,有約八成都是銷往台灣, 然而以布袋戲在台灣的代表性和被重視的情形,由其是以官方的角度來看,布袋戲文物並沒有得到同等的關切及支持。有鑑於此,財團法人李天祿布袋戲文教基金會於2017年以「106年新北市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偶頭普查建檔計畫」申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物普查計畫補助」,為台灣首度以布袋戲文物為標的的普查計畫,總計從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館藏的上千件布袋戲偶頭中,篩選出了311件來進行文物普查建檔的工作,而這311件偶頭中,有234件為江加走的作品。
2018年,本基金會再次以15件江加走偶頭為標的,申請「文化資產保存修復及管理維護補助計畫」,以,就其歷史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等文化資產價值面向做一探討及梳理。

 

檢測項目

​文物檢視登錄表

​低倍率顯微檢視

特殊光源檢視(紫外光、紅外線)

​木質鑑定

​漆層分析(切片)

XRF元素分析

SEM-EDS元素分析

毛髮纖維分析

​線描圖(頭四面)

​劣化狀況圖(頭四面)

​X光檢測



 

獨旦

尺寸:高 H:8.6 、寬 W:3.3 、厚 T:5.7(含髮髻)(cm)
主要材質:樟木








歷史文化價值
這顆獨旦經戲偶專家鑑定測為江加走成熟期的作品,且維持原刻原粉,製作年代約為1900年左右,從偶頭的製作原料及外觀,皆可反應當年代的社會文化概況。這顆獨旦除木質本體及塗繪層外,也有旦角常見的髮髻,這顆獨旦所梳的髮髻即晚清婦女常見的髮髻樣式,由此偶頭可反應當時婦女服儀樣式歷史文化訊息。
而獨旦並不是布袋戲演出慣用的角色,所以在演出需求不大的情況下,現存數量不多。戲偶鑑定專家即表示,在為數不多的江加走獨旦裡頭,這顆獨旦更是少數品項尚能維持完整的原刻原粉偶頭。

藝術價值
此顆偶頭名為「獨旦」,顧名思義是指孤「獨」的女「旦」,在布袋戲演出中一般扮演失去丈夫的「寡婦」,江加走這顆「獨旦」細緻刻畫了古代「寡婦」的容貌。在古代,失去丈夫等於失去家中經濟支柱,生活困苦因而面容憔悴,眼尾下垂、眼窩微陷、脖子及雙頰刻有皺紋顯現老態,雙頰凹陷更強化了三餐不繼的衰老樣貌;髮髻則為晚清漢族婦女常見的髮髻樣式,除髮簪外無其它髮飾,加以致頭髮雜亂,不修邊幅,道盡了該婦人因失去丈夫以致生活頓囤,且因忙於生計無心打扮的心理狀態。
江加走在輪廓的刻畫上講求流線,我們可以從獨旦的眉窩、眼窩、嘴唇及人中等部位發現到此一特徵,從側面觀看是更為明顯。同樣從側面觀察,也發現了顴骨及下巴的立體感十足。另外江加走也講究臉部比例的平衡,除左右完美對稱,正面的上中下庭比例也是一致。

晚清婦女常見的髮髻型式

 

木質測試


橫切面 200X 紫外光(左圖) 橫切面 200X 正常光(右圖)

取材方式
以現場使用手術刀於戲偶底部進行分離,採集時以約0.5~1mm的厚度進行小範圍、定點的切削,並以文物安全和最小影響文物外觀完整性為考量。

關鍵特徵
邊心材區別不太明顯,邊材灰色至淡紅,心材帶黃褐色,年輪通常分明,春材與秋材之區別明顯,散孔材,木理交錯,木肌略粗,木質線細微,具樟腦芳香。
 

毛髮測試

掃描電鏡攝影 橫截面(左圖) 掃描電鏡攝影 表層(右圖)

髮束樣本表面結構的皮毛形狀呈波浪型(wave)排列,髮束邊緣較為平坦不突出與人類頭髮纖維的紋理特徵有較多的共同點,如「角質層皆呈現覆瓦狀、圓齒結構,且未整齊排列」


 

XRF(X射線螢光光譜儀)



成份分析結果:金(Au)、鉛(Pb)、銅(Cu)、鐵(Fe)、鈣(Ca)

根據分析的結果,初步推測冠帽主體是由銅(Cu)所構成,可能是銅片或銅絲一類的材料;此外成份中含有金(Au)的成份,推測是以金泥或金箔做為工藝裝飾的材料。

 

紫外光檢測


暗褐色—使用了具有能吸收紫外光和螢光光源中的紫外線部分的顏料。

淡橙色—顏料中含有螢光成份。

暗紫色—表面細裂紋於紫外光源下,呈現暗紫色。




















紅外光檢測



彩繪層龜裂(左圖) 彩繪層脫落(中圖) 彩繪層起蹺(右圖)


劣化狀況分佈圖


 

偶頭漆層切片觀察分析


 於偶頭上擷取約0.1CM╳0.2CM的微量塗層樣本,並以冷鑲嵌壓克力樹脂(Technovit 2000 LC)包埋及磨顯備製後,於顯微鏡下觀察塗層的剖面結構型態。取樣原則以文物表面因劣化或外力撞擊所導致的開裂缺損為優先,以減少對文物的傷害及維持文物外觀的完整性。取樣目的為了解偶頭的施繪情形,包含使用顏色、塗層厚度、施繪工序(層位關係)、前人重髤等。












底漆層厚約0.073mm,呈土色色調,底漆層的作用是使表面漆層能夠呈現較為正確的顏色,推測是於常見的底漆材料中,如白粉、立德粉內,添入土色顏色,其目的為使偶頭表面的膚色能夠更為豐厚扎實。

此層於紫外光源下呈現淡粉色色調螢光反應,根據螢光反應及其低倍率檢視紀錄推測為「聚脂漆」的可能性較高,其具有硬度高、耐磨,色淺,透明度和光澤度高,並具有很好的保護性和裝飾性,但受力時容易脆裂,一旦漆膜受損不易修復等缺點。
表面漆層則疑有以賽璐珞刷塗的亮光漆,目的是為加強偶頭使用時的耐久度。








 

XRF(X射線螢光光譜儀)


測到的主要元素含有鉛(Pb)以及一些少量的鈣(Ca)、鐵(Fe)與硫(S)等。初步判定,臉部的白色塗料可能是鉛白及含有少量的紅色氧化鐵(Fe2O3)。打底層則可能是硫酸鈣,是較為常見的工藝打底材料。
由於材料的構成元素中沒有檢測到鈦(Ti),因此【獨旦】偶頭經過近代整修,或使用現代材料的可能性較低。







 

SEM-EDS科學儀器分析

分層切面樣本(一般光源)左圖 分層切面樣本觀察(SEM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右圖

漆層切面的打底層主要含有:鋁(Al)、碳(C)、矽(Si)與硫(S),比對顏料的分層切面後,推測碳(C)是代表有機植物纖維的棉紙層(層位01);黃土層(層位01)則是使用含有矽(Si)、鋁(Al)元素的天然黃土粉(氧化矽,SiO2;氧化鋁,Al2O3);鈣(Ca)與硫(S)顯示底漆層(層位03)可能是硫酸鈣(石膏,CaSO4)。表面漆層(層位04)的白色顏料則可能是鉛白(鹼式碳酸鉛,2PbCO3.Pb(OH)2),及含有少量的紅色氧化鐵(Fe2O3)。

 


bottom of page